当前位置: 在职考研招生网 在职博士

全日制研究生读博难吗?这3类人千万别碰在职博士

在职考研招生网

2025-04-26 14:39:28

收到很多研究生同学的私信:我全日制硕士快毕业了,想继续读博到底难不难?、听说在职博士更容易申请,靠谱吗?。作为“懂行的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。先说说全日制读博的实际情况。国内985高校的博士申请竞争可以用惨烈形容,我们实验室去年有12 ...

全日制研究生读博难吗?这3类人千万别碰在职博士

收到很多研究生同学的私信:"我全日制硕士快毕业了,想继续读博到底难不难?"、"听说在职博士更容易申请,靠谱吗?"。作为“懂行的人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大实话。

先说说全日制读博的实际情况。国内985高校的博士申请竞争可以用"惨烈"形容,我们实验室去年有12个硕士申请本校博士,对了只收了2个。现在很多学校实行"申请-考核制",光成绩好还不够,你得有核心期刊论文、参加过国家级课题,最好还能跟导师提前搞好关系。有个师弟发了2篇SCI,对了还是被调剂到西部高校去了。

但千万别因为全日制读博难就盲目选择在职博士!特别是以下3类人:

1. 想进高校当老师的:很多高校招聘时根本不认在职博士学历

2. 经济压力大的:在职博士学费普遍15万起步,加上周末上课的交通住宿费,不比全日制省钱

3. 工作996的:我见过最惨的案例是某大厂程序员,报了社科院在职博士,结果三年都没写完论文

现在有些中介推的"免联考博士"更要警惕。去年曝光的某中外合办项目,号称不用考试直接入学,结果学员毕业后发现学历根本不能认证。记住: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能在涉外监管网查到,查不到的一律是坑!

给准备读博的同学三个建议:

① 如果还年轻(28岁以下),优先考虑全日制博士,虽然难但认可度高

② 报考前一定查清导师的毕业率,有的导师手下延毕率高达70%

③ 在职博士要选双证项目(学历证+学位证),单证的在职博士慎选

说到费用,给大家透个底:北京地区985高校全日制博士每月补贴大概3000-5000,而在职博士光学费就要8-15万/年。要是听到"“抱过”"、"代写论文"的承诺,赶紧跑!去年清退的118名博士里,83%都是在职的。

学姐提醒想报非全博士的同学:2023年新规要求非全博士也要参加统考了,以前那种交钱就能读的日子彻底结束了。现在无论是全日制还是在职,想混学历越来越难了。

全日制研究生读博难吗?这3类人千万别碰在职博士

博士导师最反感的5类考生,第三种直接被拉黑

每年博士招生季,总有一些考生“踩雷”而不自知。他们可能成绩优秀、履历光鲜,却在导师心里被默默打了红叉。博士圈子里流传着一句话:“选学生像找对象,合不合拍第一眼就知道。”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让导师“一见就躲”的五类考生,尤其第三种,分分钟进黑名单。

一、不做功课的“伸手党”

有些考生连导师的研究方向都没摸清,开口就问:“老师您主要研究啥?”这种问题在导师眼里相当于考试交白卷。

举个例子,某985高校材料学教授曾吐槽:“有个学生邮件里写‘对您的研究很感兴趣’,结果我问他具体对我哪篇论文有想法,他支支吾吾说没看过。”

正确姿势:提前精读导师近3年论文,面试时能说出具体课题组的实验方法或理论突破,甚至提出建设性疑问。

二、眼高手低的“画饼专家”

“老师,我想三年发5篇SCI,还要攻克癌症难题!”这种豪言壮语在导师看来不是志向远大,而是缺乏基本科研认知。

某博导分享真实案例:“去年有个学生说要做‘颠覆性创新’,问他要怎么设计实验,他说‘还没想好,需要您指导’。”

“躲坑”诀窍:可以谈具体的小目标,比如“希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优化某算法参数”,比空谈理想实在得多。

三、死缠烂打的“信息轰炸狂”(直接拉黑高危区)

这类考生分两种:

1. 夺命连环Call型:早上7点打电话问招生名额,半夜12点发邮件催回复

2. 查户口型:追问课题组工资明细到小数点、实验室有没有微波炉热饭

某TOP2高校导师坦言:“去年有个考生两周发了23封邮件,从‘复试穿什么颜色衬衫合适’到‘您办公室盆栽怎么浇水’,直接进了拒收名单。”

生存法则:重要问题整理成1封邮件,非紧急事项攒到面试时当面问。

四、把导师当百度用的“甩手掌柜”

“老师,这个实验步骤怎么写?”“参考文献去哪里找?”这些本该自己解决的基础问题,暴露出严重依赖心理。

中科院某研究员举了个典型例子:“有学生拿到课题后,连实验室器材放在哪个柜子都要问师兄,两个月还没摸清离心机按钮功能。”

加分项:遇到问题先尝试查文献、看实验室手册,实在解决不了再带着思考过程请教。

五、面试耍小聪明的“两面派”

当面说“特别向往学术道路”,背地里跟同组考生炫耀“读博只为拿户口”;在A导师面前批判B导师的研究方向,转头又去B组表忠心。

这类行为在学术圈尤其致命。某高校教授透露:“去年有个考生同时给三个课题组发不同版本的研究计划,结果三个导师在聚餐时对上了信息。”

核心原则:学术圈很小,真诚比技巧更重要。与其费心钻营,不如坦率说明读博动机。

写到说一千,道一万,给准备考博的同学提个醒:导师反感的从来不是能力暂时不足,而是态度不端。与其研究“套路”,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专业基础和沟通诚意上。毕竟博士阶段是并肩作战的长期合作,谁都不想带个“定时炸弹”搞科研。

相关文章
头条热榜
换一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