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

非全日制研究生“躲雷”门道,MBA/EMBA老学员含泪个人觉得5大坑

在职考研招生网

2025-04-24 10:06:52

遇到个有意思的事儿,我带的非全班里有位二胎宝妈,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带娃上课,有天凌晨两点给我发论文修改稿,附带一句老师,这是我第三次重写了,您看这次格式对了没?这让我想起这些年接触的500+在职考生,发现大家踩的坑惊人地相似。今天就掏心窝子聊聊那些读非全必 ...

非全日制研究生“躲雷”门道,MBA/EMBA老学员含泪个人觉得5大坑

遇到个有意思的事儿,我带的非全班里有位二胎宝妈,白天在银行上班晚上带娃上课,有天凌晨两点给我发论文修改稿,附带一句"老师,这是我第三次重写了,您看这次格式对了没?"这让我想起这些年接触的500+在职考生,发现大家踩的坑惊人地相似。今天就掏心窝子聊聊那些读非全必须知道的真相。

第一个坑在学费上栽跟头的最多。去年有个学员兴冲冲报了某机构的"免联考MBA",结果入学后发现是研修班证书,12万学费打了水漂。记住,国内正规非全必须通过12月统考,毕业证编号能在学信网查到。像MEM、MPA这类专业,985院校学费普遍在8-15万区间,遇上"超低价速成班"千万多个心眼。

第二个坑是低估备考难度。总有人觉得在职研究生考试简单,去年有位做工程的学员,考前3个月才开始复习管理类联考,结果数学部分连蒙带猜只拿了18分。“懂行的人”都知道,管理类联考199的数学相当于高考难度,逻辑题更是能绕晕老会计。建议每天至少保证2小时系统复习,重点突破薄弱环节。

第三个坑最容易忽视的是上课考勤。某双一流院校的MPAcc班,去年就有学员因缺勤超过1/3被取消考试资格。现在多数院校采用"周末线下+平时线上"模式,但像清华MEM这类项目,每月必须到校2次。建议提前跟单位协商好调休,外地学员尽量选有集中授课的院校。

第四个坑藏在论文环节。有位做HR的EMBA学员,论文改了7稿都没过,对了发现是选题太宏观。在职论文最忌"假大空",要结合自身工作实例。比如做餐饮管理的可以写《供应链优化对客单价的影响》,做教育的可以分析《在线培训的完课率提升策略》。

第五个坑是证书认知偏差。去年有学员拿着同等学力申硕的结业证去评职称被拒,委屈地来找我理论。这里要分清,同等学力申硕拿的是单证(学位证),非全统考是双证。如果单位明确要求研究生学历,务必选择12月统考的非全项目。

说到这儿,想起去年成功上岸中传MPA的小刘。他用的笨办法反而最有效,把近5年真题做了3遍,错题整理成电子笔记,通勤时间用APP刷逻辑题,最终管综考了158分。这告诉我们,在职备考没有捷径,但有方法。

发现个新趋势,越来越多单位开始认可非全学历。某省去年公务员招考简章里,70%岗位明确接受非全硕士。但要注意,部分企业的"潜规则"仍然存在,建议报考前咨询本单位人事部门。

说一千,道一万给个实在建议,2025年想考MEM/MPAcc的同学,现在就该确定3所目标院校(冲高/求稳/保底)。关注院校官网的提前面试安排,像同济MEM的提前面试拿到优秀,联考过国家线就能录取,这比死磕笔试划算得多。

非全日制研究生避坑指南:MBA/EMBA老学员含泪总结5大坑

非全日制研究生论文答辩避雷手册

很多人觉得非全日制研究生“水”,答辩随便应付就行。结果一上台,导师直接甩出灵魂三连问,“你的研究创新点在哪?”“数据来源靠谱吗?”“结论和文献有啥区别?”直接懵圈。

避雷重点,论文从选题开始就得认真。别选大而空的话题,比如“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研究”,这种题目导师听了直摇头。要聚焦具体问题,比如“XX行业一线员工绩效考核优化策略”,数据好收集,结论也容易落地。

2. 时间管理别踩坑,拖延症晚期没救

白天上班、晚上带娃、周末写论文……非全日制生的日常就是“时间不够用”。有人临答辩前一周才熬夜改论文,结果格式混乱、错别字连篇,直接被要求“回去重改”。

避雷重点

倒推时间表,比如答辩在6月,3月前必须完成初稿,4月修改,5月预答辩。

每天固定2小时,哪怕早起1小时或午休写半小时,都比临时抱佛脚强。

善用工具,用“番茄钟”APP专注写作,用“知网研学”整理文献,效率翻倍。

3. 和导师沟通要到位,别玩“单机模式”

有人怕麻烦导师,半年不联系,结果论文跑偏十万八千里。比如有个同学研究“电商营销”,导师想让他结合乡村振兴案例,但他自己闷头写城市消费群体,对了被批“脱离实际”。

避雷重点

定期汇报,至少每月给导师发一次进度邮件,附上修改记录。

精准提问,别问“老师您觉得我这篇论文怎么样”,而是“第二章的数据分析方法是否合适?”

脸皮要厚,导师已读不回?直接打电话约时间当面聊,态度诚恳点准没错。

4. 答辩现场别“翻车”,细节能救你一命

见过最离谱的翻车现场,学生PPT字体太小,台下老师眯着眼说,“你这字是给蚂蚁看的?”还有人答辩时引用过时的政策文件,被评委当场指出“数据失效”。

避雷重点

PPT三原则,字号≥24,一页不超过5行字,配色用蓝白灰(千万别粉配绿!)。

模拟答辩,找同事或家人当听众,练到脱稿也能流畅讲完。

带上纸质论文,标注好页码和重点,老师提问时快速翻到对应位置,显得准备充分。

5. 文献别当摆设,小心“抄都不会抄”

有人为了凑参考文献,堆了一堆20年前的书籍,导师直接吐槽,“你这文献还不如不写!”还有人参考文献格式混乱,连作者名都写反。

避雷重点

近5年文献占70%,体现研究紧跟前沿,知网搜索时勾选“2020-2024”。

权威来源优先,核心期刊、硕博论文、行业白皮书比普通网页靠谱。

格式别偷懒,用“NoteExpress”一键生成参考文献,再手动检查人名、标题是否准确。

6. 答辩话术禁忌,这些词一开口就扣分

“我觉得”“我认为” → 改成“数据显示”“文献表明”。

“可能”“大概” → 换成“基于XX调查,结果表明”。

“这方面我没研究” → 说“未来将进一步探讨此问题”。

祝各位答辩顺利,早日拿到学位!

非全日制研究生 论文答辩技巧 避雷攻略

相关文章
头条热榜
换一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