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日制读研必看,这五类人申请博士最容易上岸(附985院校最新要求)
收到很多全日制硕士的私信,"师兄,我研二了想继续读博,现在准备来得及吗?""双非院校毕业能申请985博士吗?"今天我就用自己带过300+学生的经验,手把手教你全日制研究生申请博士的全流程。
首先要明确的是,全日制研究生申请博士有三大硬指标,1)必须拿到硕士学位证;2)至少发表1篇核心期刊论文(部分院校认可EI会议);3)有两封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推荐信。以清华、北大为例,去年录取的博士新生中,91%都有2篇以上论文,其中理工科更看重SCI收录情况。
今年我整理出最容易申请博士的五类人,
1. 跟着导师做过重大课题的(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)
2. 参加过国际学术会议的(有会议报告最佳)
3. 毕业论文获评校级优秀的
4. 英语过六级的(申请TOP5院校最好有雅思6.5)
5. 有跨学科研究经历的(比如计算机+医学方向)
申请流程要特别注意这4个时间节点,
9月,联系意向博导(建议同时联系3-5位)
10月,准备研究计划书(控制在8000字以内)
次年3月,参加初试(现在34所高校已取消统考,改为申请考核制)
次年5月,复试面试(必考专业英语翻译)
这里要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三点变化,
1. 从2023年起,中科大、复旦等高校要求必须提交攻博计划书
2. 浙江大学新增了"学术潜力评估"环节
3. 武汉大学将推荐信改为线上实名制提交
关于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,目前国内博士每年学费1万左右,但不同专业差距较大。比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学费是2.8万/年,而清华工科博士只要1万/年。建议在选校时重点关注奖助体系,像中科院博士每月补助能达到5000元以上。
对了给正在准备的同学三点建议,
1. 提前联系师兄师姐了解导师招生偏好
2. 研究计划书要突出方法论创新
3. 面试时要准备好10分钟左右的PPT汇报
非全日制研究生申请博士需要满足哪些条件?
一、学历和学位缺一不可
必须拿到双证! 毕业证和学位证少一个都不行。比如某985高校明文规定,申请者必须持有硕士学位证,且硕士学习形式(全日制/非全)不限。但部分科研院所的招生简章会标注“原则上接收全日制硕士”这类模糊表述,这时候一定要打电话给招生办确认。
别忘了,
单证硕士(只有学位证)不能直接申请博士
国外学历需提前完成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
二、成绩别拖后腿
虽然非全同学多数是在职读书,但专业课成绩尽量别出现“压线及格”的情况。比如某理工科院校要求硕士阶段核心课程平均分不低于75分,有挂科记录的需要补考或重修通过。
小窍门,
选修课分数低不影响,重点看学位课
工作成果可以反向证明学习能力,比如用国家级项目经历弥补某门课70分的成绩
三、研究能力要“看得见”
导师最看重的是科研成果。非全同学的优势在于实践经验丰富,但需要转化为学术成果,
1. 论文是硬通货,至少1篇核心期刊(北大/南大版),如果是SCI/SSCI更好
2. 项目经历要量化,参与过省部级课题,最好能说清自己承担的具体工作(比如负责数据分析/模型搭建)
3. 专利和获奖有加成,特别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实用新型专利
四、推荐信要找对人
很多同学栽在这个环节!推荐人不是头衔越大越好,关键要看推荐人和你的交集深度。
优先选硕士导师(即使是非全导师)
次选工作单位的技术负责人(需体现科研相关能力)
避免找行政领导写推荐信(除非该领导本身是学术大牛)
五、英语别卡脖子
四六级没过也别慌,但有条件的话建议考个雅思/托福,
六级425分是基础线(部分985要求450+)
雅思6.0或托福80分可替代四六级
发表过英文论文的可申请免考英语
六、提前联系导师是胜负手
非全背景的同学一定要主动出击!每年9-10月是套磁黄金期,
1. 先研究导师近3年发表的论文,找到和自己工作/研究方向的结合点
2. 邮件标题直接写“博士申请-研究方向-姓名”,附上简历和代表作
3. 如果导师一周没回复,可尝试二次联系(附上新补充的材料)
七、注意隐性门槛
部分院校虽未明文限制非全考生,但实际操作中会优先考虑,
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的申请人
在知名企业核心研发岗位任职的
硕士毕业院校为双一流高校的
比如某TOP5高校工科专业,去年录取的6名非全背景考生中,5人持有发明专利,3人参与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。
对了说句实在话,非全申博最难的不是条件达标,而是打破信息差。建议提前1年蹲守目标院校官网,把近三年录取名单里非全背景考生的履历扒下来对标。遇到拿不准的情况,直接联系在读博士生打听内情,往往比招生简章更管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