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

非全日制硕士的5大真相,这3类人千万别读在职研究生!

在职考研招生网

2025-04-22 13:23:04

一同事在考虑读个非全硕士提升自己,结果发现水太深了!单位里小王去年报了某机构的同等学力申硕班,花了8万块才发现根本不能考公务员;邻居李姐读的免联考MBA,毕业证上居然写着非学历教育。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些门道,手把手教你选对路子。一、非全硕士的三大类型1 ...

非全日制硕士的5大真相,这3类人千万别读在职研究生!

一同事在考虑读个非全硕士提升自己,结果发现水太深了!单位里小王去年报了某机构的同等学力申硕班,花了8万块才发现根本不能考公务员;邻居李姐读的免联考MBA,毕业证上居然写着"非学历教育"。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些门道,手把手教你选对路子。

一、非全硕士的三大类型

1. 统招非全日制,要参加12月全国联考,毕业拿双证(学历+学位),像MEM、MPAcc这些专业特别适合工程、财务口的在职人员

2. 同等学力申硕,先上课后考试,5月统考通过拿学位证,适合单纯要评职称的老师、医生

3. 中外合作办学,不用联考,学费15万起步,适合企业高管读EMBA,注意要选教育部备案的项目

二、这些坑千万别踩

• 某机构说"“抱过”"的研修班,结业证不等于硕士学历

• 学费低于3万的MBA项目,八成是野鸡大学

• 承诺"全程网课不用到校"的,学位认证可能有问题

三、报考“躲坑”门道

1. 看招生简章,认准"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"备案信息

2. 查毕业证书,统招非全会注明学习方式,但证书编号和全日制一样

3. 问清上课时间,像社科院、人大的周末班,外地生要考虑通勤成本

四、“懂行的人”的血泪经验

会计专业的刘姐说,"当时图便宜报了3万的MPAcc,结果发现是单证班,考中级职称还是不够用。"做工程的王哥建议,"MEM要选有提前面试的学校,像清华、北航的提前批,笔试过国家线就能录。"

五、2024年最新报考流程

1. 8月,关注目标院校提前面试(尤其MBA/MPA)

2. 9月24日-27日,研招网预报名

3. 10月5日-25日,正式报名

4. 12月第三个周末,全国联考

5. 次年3月,复试调剂(同等学力要加试专业课)

个人觉得,

读非全硕士就像买房子,要看清"五证"(招生资格、学历认证、学位类型、教学安排、就业认可)。记住这三点,体制内优先选双证,企业高管看院校排名,单纯要学位就选5月统考。别被机构忽悠了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
非全日制硕士的5大真相,这3类人千万别读在职研究生!

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一览表,最新“躲雷”门道

一、学费到底贵不贵?先摸清这些门道

1. 学费构成,别只看“表面价格”

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,

基础学费,学校官网公布的价格,比如某985高校的工商管理硕士(MBA)标价12万。

附加费用,教材费、实践费、论文指导费,有些学校还会收“课程资源使用费”。比如某高校MBA额外收8000元“案例库使用费”,这些钱可不会提前告诉你。

隐性成本,交通、住宿、请假扣工资……尤其是异地读书的同学,每周往返高铁加住宿,一年轻松多花2万。

“躲雷”建议

直接打电话问招生办,“除了学费,还有哪些必须交的费用?”要求对方列明细。如果对方含糊其辞,大概率有猫腻。

2. 不同专业差价能买辆车

经管类,MBA、金融硕士最烧钱,一线城市985院校普遍15万起,个别名校冲上30万。

理工类,计算机、工程硕士相对亲民,8万-12万是主流。

教育类,学科教学、教育管理通常在5万-8万之间,适合预算有限的人群。

2024年新趋势

部分高校开始搞“动态学费”,比如某211院校的计算机硕士,学费和当年就业率挂钩——就业率涨5%,下届学费涨10%。报名前务必确认是不是这类“浮动价”。

二、4个大坑,踩一个就血亏

1. “学费分期”暗藏高利息

很多学校宣传“分期无压力”,但很少主动提利息。比如某机构合作的分期方案,表面说“零手续费”,实际年化利率接近8%,3年下来多还1万多。

怎么破

直接问银行办教育贷款,国有银行的利率一般比学校合作的分期低2%-3%。

2. “优惠价”可能是过期信息

有些招生简章把2022年的学费当最新版发,等你交了定金才说“今年涨价了”。去年就有同学爆料,某高校突然宣布学费涨20%,理由是“教学成本增加”。

别上当绝招

上学校官网查红头文件,搜索关键词“XX大学2024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收费标准”,找到带公章的文件截图保存。

3. ““抱过””承诺全是套路

某些机构打着“加3万保录取”的旗号,其实根本没和学校合作。更坑的是,有的““抱过”班”收钱后随便找个野鸡大学糊弄你,学历压根不被承认。

记住

教育部明文规定,高校不得委托任何机构代理招生,所有录取必须通过研招网系统。凡是私下收“操作费”的,直接拉黑。

4. 退费规则像“迷宫”

报名时说得天花乱坠,真要退费时才发现条款藏得深,“开课后一周退费扣30%”“教材拆封不退”……某学员爆料,自己交完8万学费后因工作调动想退学,对了只拿回2万。

关键动作

签协议前用手机拍下退费条款,重点看“开课后退费比例”和“违约金说明”,必要时找法律朋友帮忙把关。

三、这样选,至少省下3万块

1. 对比3家以上学校的“总成本”

别光盯着学费低的,把交通、住宿、请假损失全算进去。举个例子,

A校学费10万,在家门口上课;

B校学费8万,但每月要去外地3天,一年交通住宿多花2万。

实际上A校反而更划算。

2. 盯紧奖学金政策

现在越来越多高校对非全学生开放奖学金,比如,

中国政法大学,非全日制法律硕士可申请“实践奖学金”,最高抵30%学费;

华东师范大学,工作表现突出的考生,凭单位推荐信减免5000元。

3. 组团报名能砍价

部分院校对“集体报考”有优惠,比如同一单位3人以上报名,每人减5000元。之前某国企员工组团读MBA,6个人省出3万块,相当于白赚一个月工资。

4. 选“学费锁定”的学校

比如北师大、华南理工等高校承诺“入学后学费不涨价”,哪怕读三年期间学校整体调价,你的费用按入学时标准交。这对金融、管理等2-3年制的专业尤其重要。

四、这些信息渠道比官网更靠谱

在校生口碑,去贴吧、知乎搜“XX大学非全日制 真实花费”,在读学生的吐槽比招生简章真实十倍;

教育部公示,每年3月左右,教育部官网会公示各高校的收费备案,搜“教财司函〔2024〕XX号”;

线下宣讲会,带上录音笔,当面问招生老师,“如果明年学费涨了,能不能按今年价格交?”对方的反应能看出学校是否靠谱。

学姐提醒一句,2024年不少高校取消了“预报名优惠”,以前那种“早交定金省2万”的好事越来越少。真想省钱,现在就动手查资料,别等到招生简章出了再手忙脚乱!

相关文章
头条热榜
换一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