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务人必看!非全、MPAcc、EMBA“躲坑”门道,这3类人别跟风
很多做财务的朋友都在问,"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读?"尤其看到同事拿了个MPAcc证书升职加薪,心里痒痒的。但作为一个“上岸人”,必须说句实话,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这条路。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,帮你在职考研路上少踩几个坑。
先说说财务人常选的三大类项目,
1. 专业硕士,MPAcc(会计专硕)、MAud(审计硕士)最对口,课程直接教合并报表、财务分析这些实操技能。像央财、上财这些财经类院校,周末上课还能认识不少同行。
2. 管理类硕士,MBA/EMBA适合想转管理的财务总监,北大光华有个班专门讲业财融合。但注意EMBA要求8年以上管理经验,别瞎报。
3. 同等学力申硕,适合单纯想提升专业知识的老会计,社科院有财务分析方向,先上课再考试,不过只能拿单证。
重点来了!这三类人千万别跟风,
第一种,出纳做了不到3年的新人。与其花10万读非全,不如先考中级会计证。我们公司小王就是例子,去年读MPAcc中途跟不上课程,现在每月还着8000多的助学贷款。
第二种,在三四线小企业当会计的。像MEM、MPA这些偏工程、行政的专业,学了也用不上。我表姐在县城国企,读完发现教的都是上市公司的税务筹划,白瞎两年时间。
第三种,40岁以上的财务经理。去年有个47岁的大姐非要读EMBA,结果发现同学都是35岁左右的,人脉资源根本不对等,对了论文都没过。
给真想读的朋友三点忠告,
1. 选学校要看上课时间。比如复旦MPAcc是每月集中4天上课,适合出差多的;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周末班,适合本地工作的。
2. 关注提前面试。清华-新加坡管理大学MPAcc项目,去年有30%的人通过提前面试免了联考,这可是省大事了。
3. 学费要算总账。比如上海交大EMBA要72.8万,但有些银行提供"学历贷",前6个月只用还利息。不过千万注意,广州某校去年突然涨了5万学费,签协议前要白纸黑字写清楚。
学姐提醒下,2024年这些新变化要记牢,
中国人民大学取消MPAcc非全周末班,只剩集中授课
财政部新规,考高级会计师的,非全硕士可抵2年工作年限
长三角地区新增7个移动课堂,南京上课的能去杭州阿里巴巴现场学业财一体化
财务人员读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避开的三大误区
误区一,跟风选“热门专业”,忽略实际需求
很多人一听“非全研究生”就直奔MBA,觉得“听起来高大上”“身边人都在考”。但财务工作本身专业性强,如果未来不打算转行做管理,盲目选MBA可能投入产出比不高。比如,你花两年时间学团队管理、市场营销,但每天实际工作中还在做报表、对账、报税,这些知识很难直接用上。
建议这么干,
先想清楚读研的目的。是为了晋升职称?跳槽到更好的平台?还是补足某个技能短板(比如财务分析、税务筹划)?
根据目标选专业。比如想进国企评职称,会计硕士(MPAcc)更对口;想转行做金融分析,可以考虑应用经济学;如果公司有上市计划,法律硕士(法学)能补上合规知识。
举个真实例子,某企业会计选了某985高校的税务硕士,毕业论文直接研究公司税务优化方案,答辩后被领导提拔到税务部,这才是“学以致用”。
误区二,低估时间精力,以为“随便就能混文凭”
有人觉得非全日制“不用天天上课”“考试放水”,打算工作之余随便学学。结果开学后发现,周末全天上课、小组作业凌晨赶工、期末考试比上班还累……说一千,道一万要么挂科延毕,要么工作学习两头崩。
必须认清现实,
名校的非全研究生毕业要求和全日制一样。比如某财经类211高校,非全会计硕士和全日制用同一套试卷,挂科率超过30%。
工作+学习的时间冲突比想象中严重。月底加班赶报表,刚好撞上期中考试;临时出差,错过小组汇报……这些情况太常见。
怎么应对?
1. 提前和单位沟通,有些公司支持员工进修,允许调休或减少工作量;
2. 做好时间规划,比如利用通勤时间背英语单词,午休时刷题,晚上集中写作业;
3. 降低心理预期,如果正在备考CPA或中级职称,建议先搞定这些再读研,避免多头作战。
误区三,以为“有学历就能升职加薪”,忽视能力转化
有些同行觉得,“只要拿到研究生文凭,老板肯定给我加薪/升职。”但现实很骨感——公司更看重你能解决什么问题,而不是文凭本身。举个例子,同样是财务经理岗位,老板宁愿要一个能设计成本管控方案的大专生,也不愿要一个只会写论文的研究生。
关键在于“学的东西能不能用上”,
上课多问老师实务问题。比如学《高级财务管理》时,直接把公司正在做的预算案例拿出来讨论;
主动参与企业调研或导师课题。某同学在读研期间帮导师做地方政府专项债研究,后来公司竞标政府项目时,他直接成了项目主力;
把论文写进工作里。比如选题用《制造业供应链成本优化研究》,调研数据来自自己公司,答辩通过后方案直接被公司采纳,年底拿了创新奖。
学姐提醒一句,学校的资源比文凭更重要。多和导师、同学交流,比如有的导师能推荐行业会议资源,同学可能带来跳槽机会。这些隐性福利,可比一纸证书值钱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