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全攻略,流程、学费、“躲坑”门道一次讲透
我,"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怎么考?学费贵不贵?"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掰扯清楚,保证你看完心里有数!
一、全日制研究生的三大核心优势
1. 学费亲民,普通专业8000-1.5万/年是主流,像某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每年才8000块
2. 落户加分,北上广深直接加26-32分不等(各地政策有差异)
3. 应届身份,毕业拿三方协议,考编考公都算应届生
二、报考全流程拆解(以2024级为例)
9月24日-27日 预报名(往届生也能报)
10月8日-25日 正式报名(每天9:00-22:00)
12月23日-24日 初试(今年圣诞节可能要考场过)
次年2月中旬 查分(记得提前注册学信网)
3月中旬 国家线公布(文科生要特别注意英语单科线)
4月复试(面试着装别太随意,建议正装)
三、学费真相大聊聊
985院校学费示例,
北京大学法学硕士,2.2万/年
清华大学工科硕士,1.0万/年
复旦大学新闻传播,2.0万/年
特殊专业要留意,
艺术设计类普遍3万+/年(某美院雕塑专业4.8万)
金融专硕有的高达10万+(某财经大学金融分析方向12.8万)
四、新手必看“躲雷”秘诀
1. 报名材料提前备,身份证+学历证+学籍验证报告(学信网下载)
2. 考点选择有讲究,应届生选学校所在地,往届生选户籍地最稳妥
3. 复试差额要注意,1:1.2到1:2不等(某985计算机专业去年刷掉40%)
五、“上岸人”的血泪经验
1. 别死磕34所自划线,某同学359分调剂到双一流成功上岸
2. 导师联系要趁早,初试成绩出来就要开始发邮件
3. 复试英语别轻视,某211院校英语面试占30%比重
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有什么区别?附最新学费对比
好多人私信问我,“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到底差在哪儿?是不是含金量不一样?”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,顺便附上2024年部分高校的学费情况,给准备考研的你做个参考。
一、最直白的区别,上课时间
全日制研究生说白了就是“脱产读书”,周一到周五泡在学校上课,和本科模式差不多。适合应届生或暂时不工作、专心深造的人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主打“灵活”,周末或晚上上课,有些学校甚至每月集中授课几天。很多在职党边工作边读书,时间安排上更自由。
二、学费差距有多大?
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点。直接上干货,
全日制,学术型硕士普遍每年8千~1.5万(部分专业如艺术类略高),专业型硕士(如金融、法律)2万~5万/年。
非全日制,普遍比同专业全日制贵30%~100%。比如,
MBA,北大非全MBA 39.8万/全程,全日制18.8万;
教育硕士,华南师范大学非全3.6万/全程,全日制2.4万;
工程硕士,浙江大学非全10万/全程,全日制6万。
(具体以各校2024年招生简章为准,报考前务必上官网核对!)
三、证书和考试难度一样吗?
1. 毕业证和学位证,
两者都是双证,毕业证会注明“非全日制”,但法律效力相同,考公、评职称都认可。
2. 考试门槛,
非全和全日制用同一张试卷!分数线也一致,不存在“花钱买证”。甚至有些热门专业(比如计算机、教育学),非全的复试竞争比全日制还激烈。
四、适合哪些人读?
选全日制,
应届毕业生,想深入搞学术;
打算转行,需要完整时间学习新领域;
经济压力小,暂时不考虑赚钱。
选非全日制,
在职党想提升学历又不丢工作;
体制内人员评职称、升职需要;
已经有明确职业方向,缺的是文凭背书。
五、“上岸人”的大实话
1. 别盲目跟风,
非全学费高、没宿舍、不享受奖学金,经济压力大的慎选。
2. 认可度问题,
国企、事业单位基本一视同仁,但部分私企仍有偏见。如果冲着“应届生身份”找工作,全日制更稳妥。
3. 隐形资源差异,
全日制更容易接触导师项目、学术资源;非全的同学多为行业老手,人脉更接地气。
2024年部分高校学费对比(单位,万元/全程)
学校 | 专业 | 非全日制 | 全日制 |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北京大学 | MBA | 39.8 | 18.8 | |
华东师范大学 | 应用心理 | 19.8 | 9.9 | |
中山大学 | 公共管理 | 12.6 | 5.6 | |
武汉大学 | 法律硕士 | 15 | 6.6 |
学姐提醒,非全改革后含金量确实提高了,但千万别抱着“水学历”的心态!课业压力和毕业要求跟全日制一模一样,作业、论文、答辩哪个都逃不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