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大非全研究生报考必看,在职读研“躲雷”秘诀,附学费明细
两年身边好多朋友都在打听地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怎么报考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说这事儿。先说最重要的,地大非全现在主要开的是MBA、MEM、MPA这几个热门专业,学费从6万到12万不等,周末上课这点倒是挺人性化的。
报名流程比全日制简单不少,但有几个坑得特别注意,第一是别被"免联考"忽悠了,正规的非全项目必须参加12月统考;第二是别图便宜报那些打着"同等学力申硕"旗号的研修班,那种对了只能拿结业证;第三要看清楚学制,地大现在都是3年制,遇到说两年就能毕业的赶紧跑。
上课方式这块,疫情后改成了线上线下结合。我认识个去年入学的哥们,每周六早上8点半准时开电脑上网课,下午还得去学校实验室做项目。他们班有个二胎妈妈,经常是一边哄娃一边听课,手机里还开着录音功能方便回放。
说到备考,今年新出的政策要注意两点变化,一是管理类联考分数线可能上调5分左右,二是增加了思政考核环节。去年有个做工程的学员,笔试过了线却卡在政治审查上,后来才知道他大专毕业证是套号的,这种硬伤根本没法补救。
学费方面给大家透个底,MBA最贵要12.8万,MPA便宜些8.6万,MEM居中大概10万出头。不过地大有个好处是可以分期付款,首年交40%,剩下分两次交清。建议手头紧的朋友优先考虑本地班,省下住宿费交通费也能减轻压力。
适合报考的主要是三类人,一是体制内想升职加薪的,二是企业中层需要学历镀金的,三是想转行到管理岗的技术人员。但要是你工作经常加班出差,或者刚毕业没攒够工龄,建议再缓缓,毕竟读非全要兼顾工作和学习真不是闹着玩的。
地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论文要求严格吗?
先说硬性指标。地大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的论文标准是"一碗水端平"的。查重率卡在10%以内,字数要求3-5万字起步。去年有个在职读研的老哥,论文查重9.8%被卡了,就因为参考文献格式没对齐,硬是改了3版才过关。这种细节上的较真程度,可见一斑。
再说流程管控。从开题报告到预答辩,全程有3道坎儿。开题时得准备10篇以上的核心文献综述,研究方案要细化到每月进度。我同学做地质灾害监测的课题,光开题就被打回来两次,导师的原话是,"野外数据采集方案不够皮实,下个月带着新方案再来"。
导师带学生的风格差异挺大。有的教授每周固定开线上组会,要求用石墨文档同步修改记录。也有放养型的导师,但到了论文送审前两个月,基本都会进入"夺命连环call"模式。带过我们组的王教授有句口头禅,"你们白天上班晚上改论文是辛苦,但学术底线不能松"。
答辩现场比想象中刺激。5人专家团里总有1-2个"黑脸"角色,去年亲眼见过有个搞遥感应用的同学,被追问算法参数设置依据,当场调出原始数据表才过关。不过也有暖心时刻,有位女老师看到宝妈研究生带着孩子来答辩,特意让助教帮忙照看小孩。
通过率这事儿得分开看。纯混日子的确实有被延毕的,但正儿八经做研究的,基本上都能过。关键是不能有硬伤,数据造假、抄袭、核心结论不成立这些红线千万别碰。去年地质工程专业有个大哥,企业项目数据直接搬来用,结果被专家看出样本时间对不上,差点栽跟头。
在职读研的朋友们最头疼的还是时间分配。建议早做规划,上班族可以抓住通勤时间看文献,周末专门留出6-8小时写稿。实在扛不住的时候,记住图书馆24小时自习室永远亮着灯,导师的邮箱凌晨两点还能收到自动回复。熬过深夜改稿的日子,答辩通过时那声"恭喜"才格外踏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