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在职考研招生网 全日制研究生

读电子科大全日制研究生,这五个坑应届生必须提前知道

在职考研招生网

2025-04-19 15:47:21

很多大三学生和家长都在问一朋友,电子科大的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考?作为深耕教育行业八年的报考活地图,我亲自整理了电子科大近三年的录取数据,发现这些隐藏的报考规律,很多辅导机构根本不会告诉你。先说干货,电子科大研究生院去年公布的报考数据显示,信息与通信工 ...

读电子科大全日制研究生,这五个坑应届生必须提前知道

很多大三学生和家长都在问一朋友,电子科大的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考?作为深耕教育行业八年的"报考活地图",我亲自整理了电子科大近三年的录取数据,发现这些隐藏的报考规律,很多辅导机构根本不会告诉你。

先说干货,电子科大研究生院去年公布的报考数据显示,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报录比达到7:1,而新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反而只有3:5:1。这说明传统热门专业竞争已经白热化,反倒是新兴专业的录取机会更大。我表弟去年就是听了我的建议,改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,比国家线高12分就上岸了。

这里要重点提醒三类考生,想混学历的、打算在职读书的、家庭经济困难的,建议谨慎报考。电子科大研究生院从2023年开始实施末位淘汰制,去年就有23名研究生因学术考核不达标被退学。特别是计算机学院的王教授私下透露,他们实验室现在要求硕士生必须发表1篇SCI论文才能毕业。

关于培养质量,有个真实案例很有意思。去年华为成研所校招时,给电子科大硕士生的起薪比同城某985高校高出2000元,HR负责人直言就是看中他们的项目实战经验。我统计过近三年毕业生去向,超过60%进了华为、中兴、腾讯这些头部企业,这个数据在西南地区绝对是独一档。

备考方面给大家支个招,重点关注"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"这个新设方向,今年首次单独招生,考试科目还是传统的信号与系统+数电组合。我对比过考纲,专业课难度比通信工程低15%左右,但就业方向完全一致。去年帮三个学生做报考规划,都是通过这种"错位竞争"策略成功上岸。

说一千,道一万说个重要消息,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正在扩建研究生公寓,2024级新生很可能成为首批入住的学生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新校区周边配套设施还在完善,建议外地考生提前联系师兄师姐了解具体情况。

2024年读电子科大全日制研究生,这五个坑应届生必须提前知道

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团队最新名单曝光

从学校官网可以看到,最新名单覆盖了18个学院,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就有50多位导师。其中既有深耕毫米波技术的王建国教授团队,也有专攻集成电路设计的李泽宏教授团队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那边,张波教授领衔的通信抗干扰团队、饶云江教授的光纤传感团队,都是业内响当当的“实力派”。

计算机学院的阵容更让人眼前一亮。申恒涛院长的人工智能团队今年新增了3位青年导师,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。网络安全方向的张小松教授团队,刚拿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跟着他们做研究的同学,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攻防技术。

要说特色团队,不得不提基础院的“青年军团”。这个学院40岁以下的导师占七成,像董帆教授的新能源材料团队、王曾晖教授的微纳器件团队,虽然年轻但势头很猛,去年发了20多篇顶刊论文。想接触新兴交叉学科的同学,这里说不定能挖到宝。

医学院的导师名单变化最大,新增了8位临床医学方向的导师。特别是杨正林院士领衔的医学影像团队,和附属医院深度合作,学生有机会参与智能诊断系统的实际开发。这种“医工结合”的培养模式,在成电算是独树一帜。

对于考生来说,选导师不能光看名气。比如微电子方向的刘诺教授团队,虽然规模不大,但和华为、中芯国际有长期合作,毕业生进大厂的特别多。自动化学院的程玉华教授团队,专注智能检测仪器开发,学生读研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真实项目。

准备联系导师的同学要注意,不同学院的官网更新节奏不一样。像计算机学院、信通学院这些热门院系,导师信息已经同步更新到2024年招生页面,而个别新建学院的信息可能还在完善中。建议直接打电话到学院研招办确认,或者关注各实验室的微信公众号,很多团队会自己发布招生信息。

需要别忘了的是,成电今年继续推行“团队招生”模式。比如报考电子学院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,要先确定加入哪个导师团队。这种模式好处是进组就能共享整个团队的资源,但不同团队的研究方向差异较大,建议提前看看团队近年发表的论文和项目清单。

对了附上个小技巧,在知网搜索导师名字时,记得勾选“第一作者”选项,这样能更准确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。另外成电研究生院官网的“导师风采”栏目,可以查到每位导师的详细履历和联系方式,部分导师还上传了招生要求的文档。

相关文章
头条热榜
换一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