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编人员必看!免联考拿双证,这7个专业不用辞职也能读
收到很多事业单位同学的私信,"在编人员读研到底怎么选?既想保住铁饭碗,又想拿硕士证评职称!"今天就给大家掰开揉碎了讲讲最适合体制内人员的升学方式——同等学力申硕。
先划重点,这个升学方式有三大优势太适合在编人员了!第一不用参加12月联考,入学门槛低;第二周末上课不耽误工作;第三拿的硕士学位证和全日制一模一样。我们单位去年就有3个同事靠这个评上了中级职称。
重点推荐7个热门专业,
1. MPA(公共管理硕士),适合各机关单位
2. MBA(工商管理),综合管理岗必备
3. MEM(工程管理),基建部门首选
4. 教育学硕士,教师编晋升利器
5. 法学硕士,司法系统人员刚需
6. 医学硕士,医护评职称绿色通道
7. 计算机硕士,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必备
以某市疾控中心的小王为例,去年报了本地医科大学的同等学力医学硕士,周末去学校上课,平时在单位照常工作。今年6月刚通过统考,现在论文开题阶段,预计明年底就能拿到学位证,正好赶上后年职称评审。
特别注意这三点,
①选学校要看招生简章是否注明"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"
②提前问清单位人事处是否认可该形式
③推荐选工作所在省的院校,面授方便
学费方面,大部分专业在2-6万之间,比非全便宜近一半。像某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,全程3.2万;某财经大学的MPAcc会计硕士4.8万。别忘了,今年多所院校学费要涨,建议早报早锁定价格。
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,
Q,需要本科学位满三年吗?
A,是的,但部分院校接受应届生先修课程
Q,统考难度大不大?
A,外语和学科综合两门,60分合格,有5次考试机会
Q,论文答辩在哪进行?
A,都在就读院校,导师会全程指导
个人觉得,
对于在编人员来说,同等学力申硕就像量身定制的晋升阶梯。既不耽误工作,又能实实在在提升竞争力。正是各大高校春季班招生季,建议先锁定名额再慢慢备考。
事业单位人员读研必看!在职申硕的三大别上当诀窍
一、别光看名气!选对学校和专业才是王道
很多人一提到读研,先盯着“985”“211”的牌子,觉得名气大肯定错不了。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是,专业对口比学校排名更重要。比如你单位主抓水利工程,选个农业大学的“农村发展”专业,哪怕学校排名一般,可能也比综合类名校的冷门专业更受认可。
别上当建议,
1. 先摸清单位政策,直接找人事科问清楚,单位认可哪些高校、哪些专业?有没有“黑名单”?
2. 看专业实用性,选和本职工作强相关的专业,比如教育系统选“学科教学”,行政岗选“公共管理”。
3. 警惕“擦边球”专业,有些专业名称听着高大上,实际课程和单位需求八竿子打不着,比如“哲学”对大多数岗位用处不大。
举个真实例子,某街道办的小王,图省事报了某名校的“社会学”在职硕士,结果评职称时单位不认,理由是“专业与岗位无关”,白白浪费两年时间。
二、别被““抱过””忽悠!认清学习强度和毕业难度
有些机构打着“不用上课”“考试“抱过””的旗号招摇撞骗,真信了你就输了。现在在职硕士管理越来越严,尤其是同等学力申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,从课程考勤到论文答辩都得实打实下功夫。
“躲雷”建议,
1. 问清学习形式,周末线下课还是纯网课?单位是否支持请假?比如基层岗位经常加班,选纯线上课更保险。
2. 算好时间账,以非全硕士为例,平均每周要投入10小时以上,论文阶段更得挤时间。如果家里有娃或工作特别忙,建议选同等学力申硕(先入学后考试)。
3. 警惕隐形收费,除了学费,还要问清教材费、答辩费、异地授课的差旅费。曾有学员吐槽,某高校学费3万,说一千,道一万杂七杂八花了近5万。
别忘了,遇到承诺“代写论文”“代考”的机构,直接拉黑!现在高校都查重溯源的,一旦发现学术不端,别说学位证,现有工作都可能受影响。
三、别当“独行侠”!学会借力单位资源
很多人觉得读研是私事,瞒着单位悄悄进行,结果反而吃亏。比如,
单位有学历补贴,但要求提前报备才能申请;
论文需要单位盖章的实践材料,临时找领导签字被卡;
期末考试和重要会议撞车,两头不讨好。
“躲雷”建议,
1. 提前报备,正式报名前和直属领导沟通,说明读研对工作的帮助。不少单位鼓励深造,甚至会调整排班。
2. 活用工作案例,课堂作业、论文选题尽量结合本职工作,既能解决实际问题,又容易获得领导支持。
3. 抱团取暖,打听单位里有没有同事在读研,组个学习小组互通消息,还能共享复习资料。
比如某卫健委的小李,读公共卫生硕士时直接把课题定为“基层疫情防控优化”,单位不仅提供数据支持,还特批她脱产两周写论文。
说一千,道一万说句实在话,在职读研就像跑马拉松,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。避开这三个大坑,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,学位证早晚揣进口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