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金融硕士报考秘诀,这六类人慎报(附最新学费表)
"一朋友去年花了18万读非全金融硕士,今年发现根本没法考银行编制。"在职场交流群里看到这条消息,让我想起很多准备报考在职研究生的朋友常踩的坑。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,2024年非全日制金融硕士(MF)到底该怎么选才不花冤枉钱。
先看组硬数据,2023年全国有37所高校招收非全金融硕士,学费从8万到36万不等。最便宜的是西南某财经院校,最贵的是上海某"双一流"高校的金融EMBA项目。这里要提醒大家,教育部去年刚出新规,非全硕士毕业证必须标注学习方式,但学位证与全日制完全一致。
哪些人最适合报考?我观察了身边成功案例,个人觉得出三类人,①银行柜员想转岗投行部的 ②证券公司客户经理想转研究岗的 ③国企财务想竞聘融资主管的。相反,这六类人劝你三思,1.指望靠非全学历直接落户的 2.以为读了就能转行当基金经理的 3.工作五年内还没确定职业方向的 4.数学基础薄弱且不想补课的 5.单位明确不认可非全学历的 6.准备两年内要小孩的女职工。
报考有三大隐形门槛要注意,首先是数学关,别被"经济类联考"的名字骗了,去年某211院校的真题里,微积分和概率论占了45%。其次是工作证明,有些院校要求金融相关岗位工作满3年,卖保险的、银行大堂经理这些岗位可能会被卡。对了是上课安排,北京某高校的课程是每月集中四天(含周末两天),外地学员基本得每周打"飞的"。
说到备考诀窍,给在职的朋友三个实在建议,1.重点关注近三年新增招生院校,比如今年刚获批的浙江工商大学非全MF,报录比通常比老牌院校低30% 2.提前准备单位推荐信,有些院校复试时会加分 3.英语弱的重点突击考研英语二,记住图表作文模板能保底拿12分。
学费方面要警惕两个坑,一是"培训费"陷阱,某中部高校把10万学费拆成5万学费+5万"高端培训费";二是住宿费猫腻,上海某高校虽然宣称提供宿舍,但实际是离校区8公里的合租公寓。建议优先选择提供周末校内宿舍的院校,比如西南财经大学。
说到说一千,道一万,给个实在建议,如果你现在年薪不到15万,建议先考MEM(工程管理硕士)或者MPAcc(会计专硕),这两个专业学费更低且就业面广。等做到中层管理岗了,再读金融EMBA也不迟。千万别被"金融硕士"的名头迷了眼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非全日制金融硕士就业前景分析
很多人关心读个非全日制金融硕士到底值不值,毕业后能找啥工作。咱们不聊虚的,直接上干货。
一、行业要人趋势
金融行业这两年有点“挑食”。银行、证券、基金这些传统领域,招聘门槛肉眼可见地变高。某国有行去年校招名单里,三分之一的新员工有硕士学历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像深圳某券商营业部招投资顾问,明确写着“接受非全日制硕士”。互联网金融这块更实在,杭州几家做量化分析的公司,招人时特别注明“有行业经验优先”,这对边工作边读书的人来说是天然优势。
二、实际就业去向
去年跟北京某高校非全金融班毕业生聊过,班里45人里,12个进了城商行做风控,8个跳到券商营业部做业务管理,还有5个去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。剩下的大多留在原单位调岗,有个在地方财政局干了六年的老哥,读完直接调到预算科当了副科长。这说明两点,一是学历确实能撬动体制内晋升,二是金融圈实操岗更看重“证书+经验”的组合拳。
三、隐形优势在哪
上课模式本身是个筛选器。周末两天坐教室听课,晚上还得赶项目报告,能坚持下来的人,时间管理能力都不会差。南京某私募的HR跟我说过,他们面过一个非全硕士,带着正在做的企业融资方案来面试,直接把竞争对手的纸上谈兵比下去了。这种带着“职场体温”的案例,比应届生的实习经历更有说服力。
四、哪些人适合读
1. 银行柜员想转岗客户经理或中后台的
2. 地方城投公司、开发区管委会的财务岗人员
3. 中小金融机构从业者需要镀金的
4. 家族企业接班人补财务知识的
有个在县城农商行干了五年的朋友,读完非全后调到省行信贷审批部,关键不是学历,而是他读书期间帮导师做的县域经济研究项目,正好契合省行的乡村振兴贷款业务。
五、挑学校的门道
别看名气,重点看合作资源。比如西南地区某高校的非全项目,每月请深圳前海的企业高管开实务讲座;长三角某校直接把课堂搬到期货交易所现场教学。这些资源比排名实在得多。另外注意课程有没有CFA、FRM相关选修课,有些学校跟考证机构有合作,能省不少备考时间。
六、避坑提醒
警惕“注水”课程。去年有考生报了个异地班,结果发现专业课老师全是外聘的兼职讲师。建议报名前找在读学生打听三个事,任课老师是否和全日制一样?有没有企业参访或项目实战?往届毕业生有没有进过本地金融机构的案例?
现在越来越多单位的人才引进政策里,白纸黑字写着“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同等对待”。安徽某地级市2023年金融办人才引进计划里,两个岗位明确招收非全硕士。这种变化释放的信号很明显,市场要的是能干活的人,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