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职考研别上当诀窍,非全/同等学力申硕选校攻略(附MBA/MPAcc学费对比)
收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,"工作五年想读研,非全和同等学力申硕到底怎么选?""听说有的MBA项目不用联考是真的吗?""哪些学校的MEM专业最好考?"作为“老江湖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说说大实话。
一、这三大误区千万别踩
1. 免联考≠野鸡大学,像社科院、武大都有自主招生的EMBA项目,但要注意查教育部涉外监管网,去年就有学员误报了没认证的香港机构
2. 学费差距比想象中大,上海交大安泰MBA要52.8万,而华理MBA才28.8万,同样的双证,性价比自己掂量
3. 别盲目冲985,中国农大的MPA复试线比国家线还低15分,反倒是某些双非院校因为报考扎堆特别难考
二、2024最新选校红黑榜
红榜推荐,
北京地区,首经贸MAud(审计硕士)连续3年接受调剂
江浙沪,苏大MLIS(图书情报)报录比1:3
广东,暨南大学MTA(旅游管理)专业课给分大方
慎选名单,
某师范类211的MPAcc突然改考396经济类联考
某理工院校MEM学费两年暴涨8万
三、备考省钱妙招
1. 教材别买新,某鱼搜"管理类联考 二手书",50块能买全套
2. 网课要会选,数学跟陈剑,逻辑跟老吕,写作跟张乃心,别迷信高价“抱过”班
3. 复试有窍门,准备3份不同时长的自我介绍(1/3/5分钟),去年有考场临时改要求
四、“老江湖”的血泪教训
"当初觉得非全简单,结果工作+备考差点崩溃,后来改申同等学力,现在论文卡住了..."这是张老师接触的真实案例。建议英语基础薄弱的,慎选需要发核心期刊的院校。
学姐提醒,2024年新增6所MEM招生院校,但有的师资还没到位。建议优先选有3届以上毕业生的学校,教学体系更成熟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及考试时间安排
一、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条件
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样属于“统招统分”,但学习方式更灵活。不过,想报名得先满足这些硬性条件,
1. 学历要求
本科毕业生,不管有没有学位证,应届生、往届生都能报。
专科毕业生,需毕业满2年(从毕业到录取当年9月算),部分专业要求5年。
硕士/博士,已拿到学位的人也能考,但部分学校可能限制专业。
注意! 管理类专业(比如MBA、MPA)额外要求,
本科毕业需有3年工作经验;
专科毕业需有5年工作经验;
硕士/博士需有2年工作经验。
2. 专业限制
医学、法律等专业可能要求本科对口或有相关资格证书,比如临床医学一般只招临床本科的考生。
跨专业报考需提前查学校官网,看是否接收“非相关背景”学生。
3. 其他要求
身体健康,符合学校体检标准;
在职考生需提前和单位沟通,部分学校要求单位出具同意报考证明。
划重点,报名前一定要仔细看目标院校的《招生简章》,别光看“大政策”,各校可能有自己的特殊规定!
二、考试时间安排
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考试内容、时间完全一致,流程分为“初试+复试”,时间线如下,
1. 报名时间
网上报名,每年10月(一般是5日-25日),登录“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”(研招网)填信息。
现场确认,11月上旬,到指定地点核对信息、拍照,部分地区支持网上确认。
提醒! 报名千万别拖到说一千,道一万一天!系统可能卡顿,错过就得再等一年。
2. 初试时间
考试日期,12月说一千,道一万一个周末(例如2023年是12月23日-24日)。
考试科目,
公共课,政治、英语(或日语、俄语)必考;
专业课,根据专业不同考1-2门,比如数学、教育学基础等;
管理类联考,考管理综合(数学+逻辑+写作)和英语二。
划重点,初试成绩决定能不能进复试,尤其是英语和数学,基础弱的建议提前半年准备!
3. 复试时间
公布分数线,次年2月中下旬出国家线,3月各校公布复试线;
复试时间,3月底-4月中旬,各校自行安排;
复试内容,笔试(专业课)+面试(综合能力、英语口语),部分专业加试实操。
注意! 初试过了只是拿到“入场券”,复试占比30%-50%,逆袭或翻盘都可能!
三、常见问题答疑
1. 非全日制研究生能拿双证吗?
答,能!毕业后拿“学历证+学位证”,学信网可查,和全日制证书区别仅在于学习方式标注。
2. 学费贵不贵?
答,普遍高于全日制,尤其MBA、MPA等管理类专业,学费几万到几十万不等,但部分学校提供分期或奖学金。
3. 上课时间怎么安排?
答,周末授课为主,部分学校寒暑假集中授课,适合在职党。
4. 能不能考博士?
答,可以!只要有硕士双证,考博和全日制待遇一致。
对了叮嘱,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竞争越来越激烈,早准备早占坑!尤其是工作党,平衡好工作和复习时间才是王道。别忘了关注研招网和学校官网,每年的具体时间可能有微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