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日制研究生报名千万别踩坑!这几个关键时间点非全考生也适用
收到很多考生私信,都在问同一个问题,"全日制研究生怎么没有预报名环节?"这个问题确实让不少新考生一头雾水。作为经历过三次考研的老司机,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清楚这里面的门道。
首先要明确的是,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考生的报名通道是完全分开的。根据教育部最新规定,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仍采用"全日制与非全双轨制",其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,全日制考生直接在10月5日-25日登录研招网填报,根本没有所谓的"预报名"阶段!这个时间节点千万要记牢,去年就有考生误以为有预报名,结果等到9月底才发现自己错过了正式报名。
不过这里有个特殊情况需要说明,非全日制考生中的管理类联考专业(包括MBA、EMBA、MEM、MPA这些热门专业)确实保留了预报名通道。但全日制考生可别被这个迷惑了,你们的报名通道在10月5日才会准时开启。建议提前做好这些准备,
1. 身份证、学历证书这些基础材料要提前扫描成电子版
2. 提前确定3个备选报考点(尤其疫情后很多考点需要预约)
3. 准备2张不同底色的电子证件照(蓝底白底各备一份)
4. 学信网账号密码要提前验证(每年都有考生临场忘记密码)
报名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是学历验证。有个真实案例,某985高校应届生小王,去年因为学生证注册章不清晰,线上验证三次都没通过,对了不得不带着原件去省招办现场确认。所以建议大家提前半个月就登录学信网做学历认证,发现问题还有时间补救。
关于报名信息确认,这里要划重点,11月上旬的网上确认环节,一定要仔细核对这三项信息,①报考单位 ②考试科目 ③报考点代码。去年北京某考生把"10001北京大学"错填成"10002中国人民大学",等发现时已经错过修改时间,直接导致当年考研泡汤。
学姐提醒大家,虽然全日制没有预报名,但10月5日系统刚开放时还是建议尽早填报。特别是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,像计算机、金融这些方向的报考点常常秒空。去年南京某考点3000个位置,开放2小时就被抢光,很多考生不得不去外地考试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必看,预报名与正式报名的三大区别
不少同学在后台问,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预报名和正式报名到底有啥区别?非得两个都参加吗?”今天就给大家唠唠这事儿,用最直白的话说清楚两者的差异,帮你报名不走弯路!
区别一,时间安排不一样,别错过关键节点
预报名一般安排在每年9月下旬(比如9月24日-27日),而正式报名则在10月(通常是10月5日-25日)。☆
很多同学误以为预报名只是“提前占个名额”,其实它和正式报名一样有效!如果你在预报名阶段填好了信息、缴了费,生成报名号后就算成功了,不用再重复操作。不过要注意,个别省份可能只允许应届生预报名,但大部分地区非全日制考生也能参与。建议不管有没有硬性要求,都尽量在预报名阶段试试水,提前熟悉流程。
区别二,信息修改权限不同,填错要趁早改
预报名期间,除了“报考单位、报考点、考试方式”这三项关键信息不能直接修改(需要取消原报名后重新填报),其他如联系方式、户籍地址等都可以随时调整。
但到了正式报名阶段,如果已经生成报名号并缴费成功,想改报考学校或专业就比较麻烦了——得先退费取消原有报名,再重新填写。这里别忘了,退费到账可能有延迟,别卡在截止日期前操作!
区别三,考位紧张程度有差异,早报早安心
虽然官方说预报名和正式报名的效力相同,但实际操作中,热门报考点的考位可能“手慢无”。比如一线城市的高校考点,或者离你工作地近的考场,往往在预报名阶段就被抢光。尤其非全日制考生大多需要异地报考,早点在预报名锁定考位,能省去后期协调住宿、通勤的麻烦。
对了划个重点,预报名成功后,记得在正式报名期间再登录系统确认一遍信息,尤其是学历验证是否通过、照片是否上传成功。如果系统提示需要现场确认,务必带齐身份证、学历证书等材料,按指定时间到报考点核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