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毕业照这么拍,校友群疯转
【非全日制研究生必看】毕业照拍摄全攻略,真实经验分享!
"咔嚓"一声,毕业照定格了三年在职读研的酸甜苦辣。作为“上岸人”,我个人觉得出几个非全毕业生拍照的实用技巧。首先要提前准备好两套服装,职业装展现职场身份,学位服突出学术身份。建议在校园标志性建筑拍完学位服照片后,换上正装到办公室或会议室拍摄工作场景照。
很多同学会带上笔记本电脑或专业书籍当道具,比如MBA同学举财务报表,MEM同学拿工程图纸,这样既突出专业特色,又真实记录学习状态。记得把写满笔记的教材也带上,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最能体现非全生的学习日常。
拍摄时间建议选周末下午4-5点,这个时段光线柔和还能拍到夕阳余晖洒在学位服上的效果。去年我们MPAcc班的毕业照因为抓拍到阳光穿过算盘雕塑的瞬间,被学校官微置顶三天。
建议拉上同班同学拍组合照,不同行业背景的同学穿着各自职业装合影特别有意义。我们班当时有公务员、企业高管、教师组成的"混搭风"合照,现在还挂在学院走廊里。
拍摄完成后别急着发朋友圈,先用【照片拼接软件】把入学时的工作照和毕业照做对比图,再配上200字左右的读研感悟。这种前后对比的九宫格最容易引发共鸣,我当时的点赞量破千,还收到三家企业的晋升邀约。
记得在班级群分享原图时标注清楚拍摄时间和地点,很多院校对非全生的毕业照存档有特殊要求。比如有的学校规定EMBA毕业生必须包含校门全景照,MEM专业需要体现工程实践场景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现状
几年,越来越多上班族选择读非全日制研究生。一边工作一边读书,听起来既能提升学历又不耽误挣钱,但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,非全学历到底有没有用?企业到底认不认?今天咱们就聊聊大实话。
一、企业态度两极分化
去年有个朋友拿了某985高校的非全硕士证去应聘,HR直接问,"你这是周末上课那种吧?"朋友点头后,对方笑了笑把简历放一边。这种情况现在还有,但也不全是这样。
央企、国企这两年变化明显。自从教育部发文件强调非全和全日制具备同等法律效力后,很多单位招聘公告里开始写明"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"。某电力公司HR私下说,"只要统考进来的,学历栏我们都认。"
但私企情况复杂。互联网大厂卡学历门槛时,非全简历容易被系统筛掉。不过做技术岗的工程师老李告诉我,"我们组去年招了个非全的,人家带着五年项目经验来的,比应届硕士生好用多了。"
二、行业差异比想象中大
体制内单位现在基本一视同仁。认识个在税务局工作的姐姐,非全MPA毕业后,照样评上了副科。她说,"职称评定只看学位证,没人管你是不是脱产读的。"
专业技术领域吃香。建筑行业的老王考了非全土木工程硕士,去年竞标时甲方看到团队里有硕士学历的,直接给项目加了分。他说,"工地上的事,有证说话比啥都硬气。"
文科类相对吃亏。做新媒体运营的小吴吐槽,"去面试时人家总问'你读这个传播学非全,能保证周一到周五坐班吗?'其实我们上课都是周末,但解释起来特别累。"
三、“上岸人”的三条实在建议
1. 选对专业比学校排名重要
计算机、工程类、教育、法律这些专业,非全学历的市场接受度明显高。有个读软件工程非全的小伙,还没毕业就被实习单位转正了,老板说,"我要的是能马上写代码的人,是不是全日制无所谓。"
2. 工作经验要和新学历挂钩
在银行柜台工作的小张读了金融硕士,跳槽时重点突出"七年实操经验+系统理论学习",成功应聘成某券商的分析岗。他说,"简历不能光写学历,得让企业看到1+1>2的效果。"
3. 主动打破信息差
很多单位其实不清楚非全的具体情况。有位HR透露,"应聘者要是能主动解释清楚培养方式、毕业论文要求这些细节,我们反而觉得这人沟通能力强。"
四、工资待遇到底差多少
从调研数据看,同岗位的非全硕士起薪可能比全日制低500-1000元,但三年后的薪酬差距基本消失。做人力资源的刘经理说,"我们更看重入职后的实际表现,有个非全的同事三年连升两级,现在比同期入职的全日制挣得还多。"
现在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士把非全学历当跳板。有个在制造业干了八年的老员工,读完非全MEM工程管理硕士后,直接从技术岗转管理岗,工资翻了倍。他说,"这纸文凭就像通行证,关键看你怎么用。"
政策风向也在变好。去年某省公务员招考首次明确非全可报,今年更多地方开始跟进。不过要提醒的是,打算进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朋友,可能还是需要全日制学历。
说到底,非全研究生的就业前景,既不像某些机构吹的"和全日制完全一样",也不是有些人说的"根本没用"。它更像是职场人的工具包里的新装备——用得好的人能打开新机会,但光靠这个装备本身,解决不了所有问题。
身边真实案例,开装修公司的陈老板,41岁读了个非全MBA,现在能接政府招标项目了;护士小林读完护理硕士非全,今年刚当上护士长;也有读文学非全的朋友,找工作确实碰过壁,后来考进中学当了老师。
所以哈,打算读非全的朋友,先想清楚三个事,你现在的工作需不需要这个证?你选的行业认不认这个证?你能不能坚持两三年边工作边读书?把这些琢磨透了,再决定要不要走这条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