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研究生学费一览表,在职必看
总收到私信问,"一同事,我想读个在职研究生,但听说MBA学费动不动就几十万?"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真实行情,手把手教你在职党选专业不踩坑。
先说重点,非全学费跨度比你想的大得多!像MEM这种工科专业,985院校普遍在8-15万区间,而EMBA的顶配版能飙到80万。给大家列几个热门专业的实际行情,
1. MBA,分三个梯队
普通双非院校,6-10万(比如江西财经)
211院校,12-25万(苏州大学16.8万)
985院校,20-40万(复旦36.8万)
2. MPAcc会计硕士,整体偏低
北京地区,首经贸9.6万/中国政法12.8万
特别提示,央财全日制反而比非全贵3万
3. 冷门宝藏专业,
农业硕士,华南农大6万/3年
文物与博物馆,社科院8.4万
图书情报(MLIS),河海大学10万
特别注意三个潜规则,
① 提前面试通过可能享学费折扣(如华理MBA减2万)
② 异地班比本部便宜(某985深圳校区省5万)
③ 教育硕士有寒暑假授课,省住宿费
说一千,道一万说句大实话,别光看学费数字,算算隐形成本。比如北京读研的租房成本,每周跨省上课的交通费。去年有个学员报上海学校,结果每月高铁费都够在本地报班了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“躲雷”门道
很多人冲着985、211的名头就报名,结果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己。比如某985高校的非全专业,表面上写着"周末授课",实际开课后变成一个月集中5天线下课,外地考生根本跑不赢。建议做三件事,
1.扒拉学校官网3年内的招生简章,看录取人数波动(突然缩招的要警惕)
2.找在读学生打听真实上课时间(小红书搜"学校+非全在读"能找到真人)
3.直接打电话问研招办,"是否与全日制同卷同分?提供宿舍吗?"(录音留存)
二、专业选择别跟风,小心成"冤种"
去年某校的MBA学费从8万涨到12万,提前批学生全被割韭菜。选专业要看三个硬指标,
-连续3年的国家线走势(波动大的可能有猫腻)
-专业课是否提供历年真题(遮遮掩掩的慎选)
-导师有没有实际带非全的经验(官网教师简介里看研究方向)
三、备考别闷头学,信息差能救命
认识个朋友考了380分照样被刷,因为不知道目标专业有"复试必须带项目经验"的潜规则。建议,
①混进5个以上在读群(QQ搜专业代码+年份)
②每周刷一次学院官网(重点看"培养方案"附件)
③找到近三年上岸的学长姐(有偿咨询都值得)
四、调剂别等系统开,现在就要铺路
非全调剂是个灰色战场,经常出现"半夜偷偷开系统"的骚操作。教你两招,
-提前整理30所调剂备选院校的联系方式(Excel表格存好)
-3月起每天下午4点蹲守研招网(这个时段更新最多)
五、学费别光看数字,算清隐形成本
某211的新闻传播非全学费6万/年,但必须每月到校一周,外地考生交通住宿两年要多花8万。算账要包括,
-跨省交通费(高铁/机票按每月2次算)
-请假扣工资(私企尤其要注意)
-教材费+导师红包(文科普遍500-1000/年)
六、时间管理要现实,别高估自己
见过太多人立flag"每天学习4小时",结果加班狗根本做不到。建议,
-工作日用碎片时间背单词(午休15分钟+通勤30分钟)
-周末必须做整套模拟(培养考试生物钟)
-提前和直属领导报备(关键时刻能请出假)
七、档案问题要早打算,别拖到录取后
体制内考生特别注意!有的单位卡档案不放,导致无法入学。解决方法,
-1月份就找人事科探口风
-准备Plan B(找人才市场挂靠)
-必要时签定向协议(但会失去校招资格)
记住,非全不是捷径,而是更复杂的系统工程。从此刻开始,把手机里的游戏都换成背单词APP,把刷剧时间用来听专业公开课。报名费都花了,别让自己输在信息差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