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

在职读研选非全,这5个坑千万别踩

在职考研招生网

2025-04-06 10:28:33

几年,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关注非全日制研究生。作为在职场打拼了8年的“老江湖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件事。先划重点,非全不等于花钱买证!尤其是MBA、EMBA、MEM这些热门专业,选错了可能既浪费钱又耽误时间。首先要搞清楚双证非全和同等学力申硕的 ...

在职读研选非全,这5个坑千万别踩

几年,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关注非全日制研究生。作为在职场打拼了8年的“老江湖”,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件事。先划重点,非全不等于花钱买证!尤其是MBA、EMBA、MEM这些热门专业,选错了可能既浪费钱又耽误时间。

首先要搞清楚"双证非全"和"同等学力申硕"的区别。像北大光华、清华经管这些985院校的非全项目,毕业拿的是和全日制完全一样的学历证+学位证。而有些机构宣传的"免联考硕士",发的只是结业证,这种在职称评定、积分落户时根本不认!

以我同事小王为例,去年报了某高校的MPAcc非全班,结果发现上课时间都在工作日,根本没法兼顾工作。这就是典型的没问清楚授课方式!现在正规院校的非全课程,多数采用"周末集中授课+寒暑假"模式,比如复旦的MTA项目就是每月集中4天上课。

再说说专业选择。想走管理路线的选MBA准没错,但注意EMBA更适合企业高管。去年有个做工程的学员,本来想报MPA,后来发现MEM更贴合他的项目管理需求,现在都升到部门总监了。这里有个小窍门,直接找招生办要3届的《就业质量报告》,看看毕业生都去了哪些单位。

最容易被忽略的是学费问题。给大家列个清单,普通院校的MPA大概6-8万,985院校的MBA普遍20万起步,EMBA更是高达40-60万。千万别被"分期付款"忽悠,有些院校的奖学金政策很给力,比如浙大MPAcc就有新生奖学金,最高能抵30%学费。

学姐提醒三个关键时间节点,每年10月报名、12月统考、次年3月复试。现在很多院校还增加了提前面试环节,像同济大学的MEM项目,通过提前面试的考生,笔试只要过国家线就能录取。建议准备报考的同学,现在就该开始整理工作业绩材料了。

在职读研选非全,这5个坑千万别踩

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诀窍

一、先搞懂“统招非全日制”是啥

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样,必须通过12月全国统考+院校复试才能入学,毕业后拿双证(学历证+学位证),证书编号学信网可查,含金量和全日制相同。但上课时间灵活,多为周末或集中授课,适合在职党边工作边读书。

注意区分,别和“同等学力申硕”搞混!那种免试入学,但只能拿单证(学位证),社会认可度差别大。

二、报考条件自查清单

1. 学历要求

大部分专业,本科毕业即可(有无学位均可),专科需毕业满2年。

管理类专硕(如MBA、MPA),本科毕业3年/专科毕业5年。

2. 特殊专业限制,比如医学、法律硕士(法学)等,可能要求前置专业对口,报名前务必查院校招生简章。

划重点,应届生也能报非全!但需确认目标院校是否接收(部分学校仅限在职考生)。

三、报名到录取全流程拆解

1. 网上报名(10月)

登录“研招网”填信息,选“非全日制”学习方式。

考点一般选工作地或户籍地,异地报考需提供社保或居住证明。

2. 初试(12月底)

考公共课(政治、英语、数学等)+专业课,管理类考管综+英语二。

分数线同全日制一样,别信“非全过线就行”的谣言!

3. 复试(次年3-4月)

包括笔试+面试,部分院校要求提交工作证明或推荐信。

面试重点考察专业实践能力,多结合工作案例回答。

4. 录取&入学(9月)

收到录取通知书后,按院校要求签定向就业协议(多数非全要求定向培养)。

四、4个“防坑”提醒

1. 学费差异大,非全学费通常比全日制高(尤其名校经管类),部分院校不提供宿舍和奖学金,提前规划预算。

2. 上课时间冲突,虽然灵活,但部分院校要求每周到校,异地考生慎重选择。

3. 专业选择技巧,优先选与职业关联度高的专业(如教师选教育管理,程序员选计算机技术),别盲目追热门。

4. 警惕虚假宣传,某些机构声称““抱过””“降分录取”,直接拉黑!一切以研招网和院校官网为准。

五、值不值得读?看这3点

1. 职业需求,如果岗位明确要求研究生学历或晋升卡学历,非全性价比高。

2. 时间成本,一般2-3年学制,周末上课,能否坚持是关键。

3. 资源利用,名校的非全也能享受校友资源、导师人脉,主动蹭课、参加活动才是王道。

说一千,道一万一步,现在就去研招网查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,标记好报名时间节点。别等截止前手忙脚乱!如果有具体问题,直接打学校招生办电话,比网上道听途说靠谱得多。

相关文章
头条热榜
换一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