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在职考研招生网 非全日制研究生

千万别读非全日制研究生?这五类人最容易掉坑

在职考研招生网

2025-04-29 09:30:48

总有人问我:现在读非全是不是白花钱?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:非全研究生文凭和全日制一样能在学信网查到,考公务员、评职称都管用。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确实有五类人真不适合读非全,特别是说一千,道一万一种,踩坑率高达90%!第一类:想靠文凭直接升职加薪的小张去年刚拿 ...

千万别读非全日制研究生?这五类人最容易掉坑

总有人问我:"现在读非全是不是白花钱?"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:非全研究生文凭和全日制一样能在学信网查到,考公务员、评职称都管用。但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确实有五类人真不适合读非全,特别是说一千,道一万一种,踩坑率高达90%!

第一类:想靠文凭直接升职加薪的

小张去年刚拿到某高校MBA证书,结果发现公司根本不认这个文凭。现在很多单位更看重工作实绩,除非你是要评职称或者考编制,否则别指望单凭证书就能升职。特别是私企员工,建议先打听清楚单位政策再决定。

第二类:存款不到20万的上班族

给大家算笔账:普通MBA学费12-25万,EMBA更贵要30万起,这还不算备考资料、交通住宿这些杂费。要是手头没点积蓄,读两年书能把人读穷。建议先攒够学费的1.5倍再考虑,别到时候书没读完先被贷款压垮。

第三类:周末经常加班的996族

我学员小王报的MEM周末班,结果公司突然改成单休,现在每周末都跟打仗似的。非全课程缺勤超过1/3直接挂科,特别是MPAcc这种专业,课程难度大还要求全程跟课。建议先跟公司确认工作时间再报名。

第四类:基础差又想混文凭的

去年某985院校清退了23名非全研究生,都是论文查重不过关的。现在各大高校查得严,MPA、MTA这些专业照样要写3万字论文。英语四级都没过的朋友,建议先补基础再考虑申硕。

第五类:3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

李姐38岁报的MAud,结果发现同学都是90后,上课跟不上节奏不说,毕业时41岁找工作反而成劣势。除非你是单位委培或者自主创业,否则大龄读研要慎重考虑年龄贬值问题。

要是你不在上述五类里,非全确实是个好选择。现在给大家指条明路:想考公就选MPA,要进国企读MEM,金融行业首选MPAcc,教育系统考虑Ed.M。记住选有提前面试的学校,像华中科大、武大这些985都有招生,上岸几率更大。

千万别读非全日制研究生?这五类人最容易掉坑

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真的下降了吗?

一、政策风向标:国家到底支不支持?

2016年教育部一纸文件,把非全和全日制拉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。招生考试统一划线,毕业拿双证(学历证+学位证),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。去年某省公务员考试更是直接写明“非全与全日制同等对待”,国企事业单位也陆续跟进。说白了,国家层面一直在给非全撑腰,就怕有些单位揣着明白装糊涂。

二、企业为啥戴有色眼镜?

说句实在话,企业用人最看重的是“省事”。招聘季HR每天看几百份简历,遇到非全毕业的,心里难免犯嘀咕:这人是边工作边读书真有两把刷子,还是随便混个文凭?特别是中小私企,宁可要“全日制本科”也不敢冒险招“非全硕士”。不过这事儿得两说,像华为、腾讯这些大厂,早几年就开始专门为非全学生开绿灯,人家看中的恰恰是实践经验+理论提升的组合拳。

三、“懂行的人”怎么说?

我有个朋友在电力系统工作,考了个非全电气工程硕士。单位直接给涨了职级,每月多拿两千块技术津贴。但另一个在私企做行政的姑娘就没这么幸运,老板听说她读非全,第一反应是:“那你以后周末还能加班吗?”所以说,非全的含金量得看具体场景——体制内、技术岗吃香,传统行业、基础岗位可能暂时还得受点委屈。

四、学费贵≠没回报

现在非全学费确实涨得凶,管理类硕士动不动十几万,工科也要五六万起步。但算笔经济账:全日制读三年没收入,非全边赚工资边读书,里外里能差出二三十万。要是读的专业对口,比如教师读教育硕士、工程师读工程硕士,升职加薪的速度可能比学费涨得还快。

五、未来会怎样?

仔细观察会发现两个趋势:一是考研大军里非全比例年年涨,去年已经占到总报名数的15%;二是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开始把非全和留学生归为一类,住房补贴、落户加分一样不少。现在很多高校搞“非全专属招聘会”,企业定向培养班也越来越常见。这说明市场正在慢慢消化政策,只是需要点时间。

说到底,非全研究生的价值从来不是单由文凭决定的。同样的学历,有人靠它实现职业飞跃,有人只能压箱底。关键还得看个人怎么把学习成果转化成工作能力,用人单位怎么理解“终身学习”的真正含义。时代在往前走,唯学历论早晚要过时,能解决问题的真本事才是硬道理。

相关文章
头条热榜
换一换